KMS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CAS
岷江上游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安全能力建设研究 | |
Alternative Title | 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Capacity Construction in the Upper Min River Basin |
Language | 中文 |
涂建军 | |
Thesis Advisor | 陈国阶 |
2015 | |
Degree Grantor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Place of Conferral | 北京 |
Degree Name | 博士 |
Degree Discipline | 自然地理 |
Keyword |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能力建设 生态足迹 地理信息系统(gis) 岷江上游 |
Other Abstract | 生态安全是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论题,也是一个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无论是在理论和方法论研究方面,还是实际案例研究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深入发展和完善提高。论文循着理论研究一方法论运用一理论实践的基本研究思路,通过对生态安全理论和方法论的总结和提升,以崛江上游流域生态系统为研究样本,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开展生态安全状况的整体评判,并采用GIS手段研究了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异;根据评价结果,制定了崛江上游开展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战略、模式、布局及基本对策。全文内容共分三大部分十一章,前十章是论文的主体,第十一章是论文的主要结论。第一部分(第一、二章)属于理论及方法论研究。从生态承载力和人类需求(生态足迹)的角度对生态安全的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认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差值可以作为评判生态安全状态的定量指标;文章还对生态安全的学科理论基础、基本特性、生态安全与相关生态学概念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第二部分(第三至第六章)是理论及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在这部分,文章首先深入剖析了崛江上游流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认为崛江上游的生态安全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水源地"、"基因库"和"生态屏障"三方面,然后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开展了生态安全的总体评价,结果显示,山民江上游流域生态系统尚处于安全状态,但形势不容乐观;最后在GIS技术支持下进行分区评价,发现安全区、较安全区和临界安全区的总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55.86%,由此印证了生态足迹模型的评判结论;另外,从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异情况看,山民江上游南部的安全状况优于北部,东部好于西部,中低山地区强于高山和亚高山地区。不安全区(包括较不安全区)有两个集中分布地带,一是沿崛江干流及其支流的干旱河谷地带,二是崛江源区的亚高山地带。第三部分(第七至第十章)是理论实践。从提高生态安全能力的角度,提出了适宜崛江上游生境的6种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即干旱河谷混农林业模式、中山低效林封育与改造模式、亚高山退耕地植被快速恢复模式、亚高山采伐迹地复式镶嵌群落配置模式、亚高山林草交错带及高山区植被恢复保障系统模式以及极度退化区工程十非工程综合治理模式,并在GIS手段支持下,确定了每种模式适宜推广的范围和潜力,各种模式的适宜推广区面积达1217118 hm2,接近崛江上游总面积的一半;为了更好地指导崛江上游地区的生态建设,论文还对眠江上游5县进行了生态建设规划,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对策。 |
Document Type | 学位论文 |
Identifier | 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19173 |
Collection | 成都山地所知识仓储(2009年以前) |
Affiliation |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Recommended Citation GB/T 7714 | 涂建军. 岷江上游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安全能力建设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 |
Files in This Item: | ||||||
File Name/Size | DocType | Version | Access | License | ||
岷江上游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安全能力建设研(1947KB) | 学位论文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View Application Full Text |
Items in the repository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Edi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