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公路南线雪崩形成机制与雪崩启动监测预警技术 | |
杨天军1; 程尊兰2![]() ![]() ![]() ![]() ![]() ![]() | |
2017-12-29 | |
Subtype |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
Award Level | 一等奖 |
Keyword | 川藏公路 雪崩 形成机制 监测预警技术 |
Other Abstract | 川藏公路南线是西藏边疆通往内地最为短捷的陆上通道,雪崩十分发育,冰川和雪崩堆积物遍布,为我国之最。作为雪崩灾害的主要承灾体,每年11月至次年5月川藏公路南线沿线季节性雪崩时有发生,造成道路中断和车辆淤埋,甚至堵塞河道,形成临时堰塞湖,严重危害了进出藏人员的生命安全,制约了西藏公路运输和和经济发展。 近年来,川藏公路南线雪崩问题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但雪崩发生机理、雪崩致灾方式和预警预报等关键问题尚未有效解决。2012年以来,该项目在室内遥感解译、野外考察和室内外实验的基础上,对长期影响川藏公路南线(含两条支线)的雪崩灾害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率先建立了川藏公路南线雪崩灾害数据编目库查询系统,全面准确描述川藏公路南线雪崩状况。探明了川藏公路南线(含两条支线)雪崩的类型、分布规律、活动特点和防治现状,率先建立了“川藏公路南线(含两条支线)雪崩灾害数据编目库”查询系统,全面准确的描述川藏公路南线雪崩状况。 二、系统构建了雪崩灾害危险度因子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首次编制了雪崩灾害典型路段危险度分区图。通过分析雪崩形成条件,筛选雪崩灾害分区指标因子,系统构建雪崩灾害危险度因子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基于比例尺1:10万的数字化地形图和GIS技术,首次编制了《雪崩灾害典型路段川藏公路安久拉山至古乡段雪崩的危险度分区图》。 三、创新提出了板状湿雪雪崩致灾方式,建立了防雪棚的受力计算模型。针对公路危害最大的板状湿雪雪崩,建立了雪层粘聚力与含水率的关系式c=f(w),内摩擦角与含水率的关系式φ=f(w),雪层和粗糙下垫面间摩擦系数与含水率的关系式μ=f(w)。根据防雪棚顶棚法向受力过程,建立了防雪棚的受力计算模型,提出计算参数β与沟口位置雪崩运动速度、雪崩最大厚度与粒径的比值、山坡坡度、山坡与防雪棚顶棚间夹角等参数的关系经验公式 四、集成创新了雪崩监测预警技术,提出了雪崩综合处置技术措施。基于雪崩活动特征基础,创新了基于红外及振动的雪崩监测技术,结合温度、积雪深度等参数的早期雪崩监测预警原理技术,研发了以实时监测预警为主的雪崩监测预警系统。提出了生物+工程+预警报综合防治措施方案和流域工程治理措施,并针对公路危害严重的73处雪崩灾点明确防护工程结构类型和施工材料。 该成果开发雪崩灾害数据编目库系统1套,雪崩预警系统1套,授权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检索6篇,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关雪崩致灾方式和监测预警等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成果已在在川藏公路南线和扎墨公路成功应用,并准确预报雪崩,对保障国防交通建设和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对国内外其他雪崩路段的公路建设、运营和防灾减灾,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
Language | 中文 |
Document Type | 成果 |
Identifier | 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24267 |
Collection | 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
Affiliation | 1.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Recommended Citation GB/T 7714 | 杨天军,程尊兰,刘晶晶,等. 川藏公路南线雪崩形成机制与雪崩启动监测预警技术.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2017. |
Files in This Item: | ||||||
File Name/Size | DocType | Version | Access | License | ||
中国公路学会一等奖-山地所.jpg(1727KB) | 图像 | 开放获取 | No License | ![]() View Application Full Text | ||
刘晶晶.jpg(6018KB) | 图像 | 开放获取 | No License | ![]() View Application Full Text |
Items in the repository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Edit Comment